说到ITX机箱,大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印象都会是“小巧”,在紧凑的机箱空间内,组装出一台全功能,甚至性能接近ATX大家伙的电脑,一直都是让ITX玩家们肾上腺素激增的事情,所以在选择ITX机箱时,大家会把“小”作为最首要的追求点。
但实际上,装过ITX的玩家,到最后都觉悟到,这其实是个不断“妥协”的折腾过程,你要考虑机箱的散热,对配件的兼容性,还有扩展性,甚至箱子的外观都会是个让人纠结的地方等等,如何在这些元素上作取舍,会是ITX机箱选择上的最大难题。
尽管我们都是成年人,但“全都要”并不现实,那如果要从ITX机箱这些元素中作选择,我觉得会是“小”和“美”至少是要有的,小是ITX的灵魂,而美会是照亮灵魂的一盏聚光灯。
对此FractalDesign(以下用中文名分形工艺)则正中我等玩家的下怀,他们最新推出一个名为Era的ITX机箱,如同这个动人名字,它有着让人满意的“小”体型,还兼顾到“美”的外观。
外“美”观当你第一眼看到Era,相信都很难不被它那优美的“小蛮腰”所吸引,特别是如果你对分形工艺有所了解,会知道他们过往的机箱都是偏向方方正正,朴实无华的设计,但现在Era则用曲线、对角线、斜面,来让机箱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即使你我都不是读设计出身,无法用专业术语来描述那种美感,但词穷的一声“哇”,便是对它最真实的赞叹。
虽说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或许有些人不喜这种“花里胡哨”,但Era这个流线型外观,会赢得大多数人的赞赏,它不是那种放在桌面上,别人察觉不到的低调物品,而是会让人在第一时间打开话匣子,便是讨论它的“特别”、“优雅”,这样的产品可遇不可求。
当然它也不算是那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实除了那些曲线元素外,Era整体设计还是很简洁的,依然遵循了分形工艺惯有的“LessisMore”设计理念,如果你是个美食家的话,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高端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而除了外观风格的别出心裁,Era在机身配色上也是一改普遍的“非黑即白”,提供了炭黑、钴蓝、香槟金、钛灰以及银色在内的五种配色选择,其中前三种默认搭配的钢化玻璃顶盖,而后面两种则是文艺范十足的木质顶盖,但由于顶盖是可拆卸的,所以理论上可以有多种不同搭配。
除了对应颜色的顶盖外,Era还另外附带了一个网状散热的黑色金属顶盖。
这里还有个小小的问题,分形工艺如今已经更换了自家的新logo为一个立体的FD标(英文名简化为Fractal),但在这个年新推出的产品上,硬盘架和机箱后盖依然用了“FractalDesign”的旧商标,这与有着新颖外观的Era有那么点违和,可能这主要因为Era其实开发已久,但对于比较挑剔的消费者,不免会感受到Era是来自FD的旧”纪元”。
我们评测样品是钴蓝色版的Era,实物的颜色会偏深蓝色,前后面板和两边侧板均为铝制材料,各处弯折的做工精细,表面附有细腻的磨砂感,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但让人稍为不解的是,实际上机箱的底盖部分是塑料材质的,而且颜色会与主体略有色差。
至于机箱的正面板用了一道对角线分隔成两部分,但两部分都是弧面,所以斜着看有点Jaguar跑车前盖的美感,而且这个钴蓝色迎着光线会显得浅色一些,可见分形工艺是有下了不少心思在里面。
而I/O接口被放在正面板偏下的部分,这应该是考虑到机箱更多会被大家放在桌面上使用,上面的接口很齐全,有开机键、Type-C(USB3.1Gen2)、USBType-A和音频口,整齐一竖列下来,与正面板并不违和,只是个人觉得开机键的手感一般,反馈偏硬。
来到机箱的侧面,Era并没有做时下流行的钢化玻璃侧透,而是一整块铝制面板,同样用一道对角线分割两部分,其中下半部分有一大块梯形状的散热孔,在里侧有可拆下清理的防尘网,而且侧板用了免螺丝的快拆设计,下方的卡扣有橡胶垫,应该是为了作定位和防呆。
除了侧板的散热孔外,机箱的底部也有一整排散热孔,这里面同样有一道长条状的防尘网,也可拆卸出来,而且底部准确来说其实是个底盖,这样可以加高机箱,使得有更多气流进入到机箱内部。
内盛“装”进入到机箱里面,内部结构就相对没有外在那么出彩了,电源前置的设计在不少ITX机箱上都有采用,但Era在很多细节的结构又做得很不一样,首先这个前置的电源位支持ATX或者SFX两种规格,固定架可以在前部进行上下的高度调整,这照顾到顶部的散热系统,以及下部显卡的安装。
另外电源架上还挂着个可拆卸的硬盘安装位,可安装一个3.5英寸或两个2.5英寸的硬盘,而在主板位正面上方,还有一个专门的硬盘架挡板,可以安装两个2.5英寸或者一个3.5英寸硬盘,这样的存储扩展能力在ITX机箱当中已经非常厉害了。
只是这个硬盘架挡板其实会占用CPU散热器的安装空间,如果架子是安装硬盘的模式,CPU散热器的高度会被限制到91mm,而空载时,则可以支持到mm高度的CPU散热器,但如今M.2SSD当道,相信更多人都是选择拆架子。
其它散热系统安装方面,机箱的顶部留出较大的空间,可以最大安装mm冷排和两个mm风扇的高度,其实这部分如果去掉,Era的整体高度可以下降不少,会更加紧凑,但分形工艺应该是倾向提供更好的散热空间,而不只是一味的追求小巧。
另外前面也提到的,机箱顶部的外面是个可更换的顶盖,其实除了玻璃或木质,Era还标配有一个网状顶盖,可以获得更大的出风面积,这是为一些对散热要求较高的发烧级平台所准备的,后面散热测试中也验证了这点。
而机箱内部除了顶端的散热位,在后背还标配有一个8cm的风扇,但由于前部是没有任何风扇安装位,所以主要的进气是来自侧板和底部的开孔,风道上看似不太理想,但我尝试了在顶部安装两个mm风扇(前部那个反转进风到机箱内),散热情况倒也可以接受。
最后的显卡安装限制上,Era官方宣传的最长尺寸在mm,主流的三风扇散热器显卡看似都可以装,但这个数字其实也是有点极端的,我尝试了安装一张长度mm的技嘉GeForceRTXTi显卡,这时候需要先拆掉前置的I/O模块,才能把显卡塞进去,而且还要考虑显卡的厚度,尽量保持在两槽多一点的厚度,这与不少三风扇的显卡是有冲突的,那些都是2.5槽的卡。
另外如果不安装双槽独立显卡的话,机箱底部是有两个mm风扇安装位,配合顶部安装风扇或水冷,这可以带来高风量的风冷散热环境,适合一些对图形性能要求不高的平台装机。
使用体验装机上面这份装机配置表,可能会把大家给吓到了,这个几乎是目前AMD主流级最顶级的ITX平台了,把16核、WTDP的处理器,NVIDA次顶级的GPU塞入这个16升的小空间里面,着实豪华,而且那块ITX主板,以及mm一体式水冷,也是目前能买到的最贵最高端的ROGC8I、ROG龙神,如此任性,唯有超能网。
其实在定下硬件配置后,我们还是有所顾虑的,担心Era这个小箱子装不进,或者压不住这套猛兽平台,当然我们确实可以选择更普通的配置,比如用个8核的Ryzen7,散热器选个原装的风冷,这些装起来就简单顺利多了,但ITX装机,就是想要把强大的硬件塞进去才有乐趣嘛。
而实际装机时,也确实遇到了点小问题,ROGC8I主板因为底部的装甲,以及CPU插槽旁边竖立的SSD子卡,会在装主板进机箱时,被机箱的8cm风扇,以及电源线入口给挡住,这需要先把8cm风扇拆下,而C8I的扩展子卡要拆掉背面的马甲,如此这样折腾一翻,才可以顺利把主板装进去。
散热测试好在从测试结果来看,Era还是可以基本压制住这套顶级ITX平台,机箱顶部安装网状顶盖,在AIDA64FPU+3Dmark的双烤下,CPU的温度(CPU二极管)可以稳定在85度,GPU稳定在79度,对于这样的小箱子而言,已经是让人满意的成绩。
只是Era在换用玻璃顶盖后,双烤时CPU的温度会上升到92度,GPU也高了3度,这主要是因为玻璃顶盖阻挡了出风,仅靠顶部周围一圈开口,使得机箱内的热量无法快速排出,算是为好看付出了牺牲散热的代价。
但不要忘记,这可是套16核处理器+顶级GPU的平台,所以对于这样散热表现,很难对Era再有抱怨的话可以说了,而且这样的配置也是个极端情况,换用低端一些的硬件,相信会有更好的散热测试成绩。
唯有美,不可妥协从前面那些洋溢的赞誉之词,并不难看出,Era在外观方面,我是可以给到接近满分的评价,这是它最大的卖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甚至夸张地说,在我看来,它的美可以掩盖掉它那些不大不小的缺点,要知道,在如今的的时代,做一个颜控,不会显得肤浅。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ITX机箱、小型PC的忠实玩家,我难以掩饰自己对Era的偏爱,因为要评价它其实挺简单的,如果你觉得它好看,那其它一切问题都不算是问题,因为你总会想办法来解决,但如果你不觉得它好看,Era的吸引力就少很多了。
当然Era也绝非是个花瓶,它虽然没有非常小巧的size,但也足够让你觉得它“小”,而内部的容量和扩展性,又是紧凑且满足的,加上可以应对发烧级平台的散热能力,它的各个方面都是让人感到满意的水平,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它竟还有美丽的一面,这才是最迷人的。
Era全系配色在国内首发售价为元,这其实不算是昂贵的定价,毕竟“千金难买心头好”,而且目前市面上一些玩家定制的ITX机箱,可能都要8、9百甚至上千的价格,但在品质和细节处理上,玩家定制的机箱,显然是无法与分形工艺这样大厂出品的相比,更不说,在Era的美貌面前,我觉得那些机箱是完全抬不起头的。
其实在一开始我就说过,ITX机箱的装机,本质上是个“妥协”与“取舍”的选择(实际上所有产品都是这样),有为追求极致小体积而妥协的,也有追求最好散热而妥协的,至于Era,它是唯有美,不可妥协。
超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