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媒体CNN再次炒作北京冬奥会,报道称北京市民发现地铁报站标识出现“去英化”现象,比如原先的station(英文:站)变成了汉语拼音zhan,引发国际争议。
也有人开玩笑性地提出这或许是便捷了穿梭于城市中的出租车司机,以中文拼音标识让更多的外国人报出他们想要去往的地点时更加贴近中文表达,这对出租车自己来说更加容易理解。
要知道,这和年北京奥运会努力完善英文标牌不同,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什么呢?
第一,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但相关影响仍有争议
北京冬奥会可谓是年的一个大事件。要知道北京当地为争取让国内外观众有更好的参加体验,年奥运会来临之际,中国曾大力完善英文标识,让英语这一国际语言成为沟通中外人民的桥梁。目前中国的国际化进一步增强,借此契机向更多的人展示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或许是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
随着疫情的持续影响,我国将会做好充足准备迎接冬奥会的到来并保证它顺利举行,为此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有进行公开表示本次冬奥会将会面对国内观众,整个赛事将会在可监控、可控制的范围内闭环举行。
若从这一点出发,那么届时北京街头的外国游客或许就没有原先以为的那样多,那改变语言这一间接性作用因素也就失去了最直接的作用群体。
第二,追求普适性的国际化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一段时间内我国将英语学习纳入义务教育等教学体系中,虽然提升了大众的英语水平能力,让更多的人在面临英语这一被广泛公认的语言面前不再是一个问题。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指出,英语的教学考核也提高了一部分人的入学门槛,这是因为有些人会因为英语成绩不达标而与更好地教学机会失之交臂。这一定程度上和我们想要推广更普遍的高质量、更个性化的教育相背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人增添了阻碍。
第三,外国人更愿意看到充满中文的中国
语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代表标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国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最真实的自己,美国等国家的政客常常编撰出莫须有的事件来抹黑中国。英语国际化语言的使用不应该让这一过程成为中国对外表达的挡板,中国故事还是需要通过中国语言讲出来。
地铁“去英化”或许也是相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语言自信的重要性,只有更加坦诚地重视自己的语言,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很多人生活在或者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也欣然表示,来到中国并不想“锻炼自己的母语”,走在大街小巷上更想看到中文。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被外来文化“格式化”的中国,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提供了方向。
总结:
中国地铁“去英”或许不应该被过度解读,但是这的确是我们国家更加重视自己的语言自信的标志,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常常是他国居民了解中国的第一窗口,还原北京最本真的色彩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去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