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岛
不是所有追你的人,都会等你到最后。
陈奕迅在《红玫瑰》里唱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被追求的人,就像是有了有恃无恐的资本,总喜欢用时间来考验一个人,动不动会觉得时间不到,爱的不深。
在对方放弃时,还会给自己找借口说:“看来还是没多喜欢,之前的好都是假的。”
于是追求爱情的人,明明已经付出了不少,也等了不短的时间,却落了一个“没那么爱”的名号,说起来甚是委屈。
但是,那些放弃的人,真的是因为没那么爱吗?
往往不是,否则这段感情,也不会有开始,更不会有结束。
毕竟比起追一个人,其实放弃追求,才是最难的,因为放弃意味着要和以前的付出告别,也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懂这句话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追你很久的人,会一言不发地离开?原因在于,你忽略了这一点——所有关系,都需要一个“度”。
拒绝无“度”的时候,放弃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感情里,不是说出口的拒绝,才算是拒绝,有些时候行为上的拒绝,比说出口的拒绝带来的伤害更大。
好比别人追求你时,约你吃饭不去,和你聊天不回,找你见面不见,时间久了,那个人自然想放弃。
这种心理,用心理学解释,就是“跳蚤效应”的影响。
把跳蚤放到地上的时候,跳蚤能跳一米多,但是给一米处放一个挡板,久而久之的,就算没有那个挡板,跳蚤也跳不过一米。
一个人等你的时间长了,被你拒绝的次数多了,哪怕你没明确表态,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可能。
就像给你喜欢的人发消息,一次不回你守着手机在等,第二次不回你还是有耐心等,第三次第四次,你就会下意识的觉得,对方不可能回了,到了最后,等也不愿意等。
没有“度”的拒绝,就是在给对方设限,这个限度是你给对方的,那个人的放弃,也是早晚的事。
正如有句话说:“没有回音的山谷,不值得纵身一跃。”
接受无“度”的时候,追你的人才会累
追一个人时,和拒绝一样会让人累的,往往是你的接受。
只是这种“接受”,不是接受对方的接受,而是只接受对方的好意,却不愿意给任何反馈的接受。
刚追一个人时,很多人喜欢送对方礼物,初期的被收总会让自己觉得有戏,于是会更加殷勤的付出,但到了最后,收礼物的人只是收,连句谢谢都不说的时候,很容易让追求的人觉得,自己就是爱情里的“备选”而已。
就像朋友李跃(化名),喜欢一个女生,两个人也算是有来有往,对方无聊的时候会找他聊天,想出门的时候会让他送自己,想要礼物也会直接索取。
但是李跃追了半年,感情也一直仅限于此,对方只愿意接受好意,从来不接受他,每次李跃表白时,女生都是一句:“以后再说吧。”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食盐效应”。
所谓“食盐效应”,指的是做菜时,没有盐的菜,味道太过寡淡,但是盐放多了,菜太咸的时候,也让人一口都吃不下。
李跃到了最后,一点也不想付出,因为过了那个度,他的喜欢早已经被对方消耗尽了。
在微博看过一句话:“别在机场等一艘船”,船票买的就算再多,对于不适合的人而言,也只是白白投资罢了,等的久了,自然会知道自己等错了人。
真的对一个人有兴趣,可以不接受,但是请给对方一个“度”
喜欢一个人时,两个人情投意合,确实是最好的关系,似乎只要顺其自然,在一起就是唯一的答案。
但是感情在不对等的时候,往往最为麻烦。
追你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进度,所以不知道自己还要追多久,也许你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意,所以才不清楚要给对方什么样的答案。
不过希望你能明白,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态度,把握自己该有的“度”,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进度,才是你对彼此感情的尊重。
真的喜欢时,可以接受对方的好意,但请有“度”的接受,谁的好都不廉价,一个人付出久了,是会累的。
至于如果不喜欢,其实更好处理,告诉对方你的想法,之后别人的选择,那是别人的事。
最怕的就是你明明有好感,却不愿表达,拖着两个人的关系,直到最后只能结束,那个时候后悔的,可能只有你一个人。
曾经听过一句话,对于恋爱而言再适合不过,有人说:“一个人只要不再想要,就什么都能够放下。”
当追你的人累到了极致,也等不住的时候,可能就是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
张嘉佳在《一个人听》里写道——
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某个时辰,我模糊而清晰的发觉,我不喜欢你了,而很久很久以前,我以为这样的发觉他会让我欣喜。然而,事实是,此时此刻,当我打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悲凉的。我最害怕的事情,原来不是我无法放弃你。而是有那样一天,我突然不喜欢你了。
喜欢你的人,想要放弃你的时候,必然做过很多次努力,否则才不会一次次小心的试探,更不会一遍遍的纠结。
但是,真正会放下的人,也许就是一瞬间的顿悟,甚至你来不及挽留,这段关系也就结束了。
因此,为什么追你很久的人会一言不发地离开?
原因往往在于,你忽略了这一点——你忘了,所有关系,都该有“度”,过了度的时候,可能就是关系的终点。
—END—
今日话题:
你最多会追一个人多久?
欢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