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曾有过这种感受,小时候盼着长大,可长大后才发现,生活其实就是个骗局。
就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六岁孩子平均每天笑次,而成年人平均每天笑17次。
可以说,以前的快乐简单又单纯,而长大后的快乐却并不容易得到,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可谓是,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这其中也夹杂着压力竞争下的千锤百炼。
所有的逆境却是都是让灵魂成长的机会。----约翰·格雷
可是面对逆境,并不是谁都能在困惑中看到希望,迸发出“转危为机”的能力。换言之,要看他的逆商怎样。
01习得性无助
从认知心理学上讲,习得性无助是逆商的最大障碍。何谓习得性无助,我们先从一个实验说起。
实验者设计了两个阶段的实验。第一阶段,把狗分成三组,用背带绑住,让它们接受轻微电击。a组的狗可以用鼻子按住制杆,让电击停止。很快它们学会了这样做。b组的狗无法让电击停止,它们只能忍受痛苦。c组是对照组,只被背带绑住,但没有电击。
第二阶段,实验者把这些狗都放进一个箱子里,箱子中间立着一块矮的挡板,在挡板的一侧它们都要受到电击,只需要跨越挡板就能停止电击。
a组和c组的狗很快就能学会摆脱不适的方法,而b组的狗却在原地呜咽,没有尝试逃脱。
后来实验者经过大量实验得出,这种认为做什么都没有的心理,就是习得性无助,拥有这种心理的人,遇事自然主动退缩,进而失去对事情的掌控感。
而神经学家指出:人脑对未来的期待是以过去习得的东西作为参照的。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无助是人类心灵的癌症。所以,一旦习得,人们就会为自己找借口。
02悲观与乐观
综上所述,习得性无助是阻碍人们为自己赋能的绊脚石。具有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就会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就像我的朋友小理。每次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一旦他遇到难处,就抱怨运气不好。寻求他人帮助时,听不得一点儿批评。总是以为大家故意作对,甚至还爱翻旧账。
由此看出,在悲观者的眼里,但凡遇到困难就会无限放大,除了怨怼,还爱给自己找理由逃避,每天都充满负能量。
这让我想到了《终身成长》里提到的固定型思维,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困境是不可逆的,害怕别人说自己是个无能的人。在想象中构建一个“天下太平”的世界,只要有事发生,就是“天下人负我”。
显然,习得性无助者持悲观态度,把自己困在了认知局限中,主动放弃对于事物的掌控感,在生活中也只得随波逐流。以后的日子里,或许会有小成功,但不会有大作为。
与固定型思维相反的是----成长型思维。具有这类思维方式的人,面对逆境,往往是选择迎难而上。在他们的世界里,困难只是暂时的,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不放弃,总能达到目的。
这种思维带来的态度就是积极的乐观主义者。越是持有“有能力掌控生活和应对挑战”这一信念,越是能发挥出自我效能。
就像知乎上的一句话,乐观不能改变事实,却可以改变态度。而态度的转变,会让我们收获更多的经验和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出来的态度,在我们脑海里都不是泾渭分明我们都是可以通过行动改变。
03小结
人们越来越发现,仅凭智商不一定能获得成功。情商会为我们加持能量,而逆商决定我们是否能有成就的关键。
心理学家提出的习得性无助,恰如中国的一句俗语,“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如果放弃希望,主动投降,必定是死局。这也是那些在困境中一蹶不振的大多数人们的主要心理。
最后,我们通过学习和改变,主动打破自己的认知牢笼,行动起来,才是破解这一魔咒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