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武汉城区沿江大道最后2公里挤在铁路边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大城市,经济发展雄厚,交通设施完善,道路路网密集,尤其是城区内的马路,遍及大街小巷,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其中在汉口江岸区有一条面貌非常独特的交通主干道,它修在长江之滨,由北向南,既穿越了城市最核心的商圈,又抵达了最偏僻的城郊结合部。这条交通主干道北边的最后2公里处,完全挤在铁路路网边上,沿途全是旧工厂,面貌宛若上世纪一样,这条交通主干道的名字叫做沿江大道。

说起武汉城区的交通主干道,基本上也可以概括为几横几纵的布局,像在江对面的汉口区域,沿江大道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南北纵向马路。大道最南端的起点,在中心城区内环龙王庙处,与沿河大道接壤;最北端的终点则来到了江岸区最偏僻的旮旯处,近城市三环线府河对岸。从地形地理图上能看到,一条沿江大道架设,几乎全程处在长江之滨,开车由南向北走过,可以看到汉口由热闹繁华到静寂偏僻的景色变化。相比较南段的核心城区,沿江大道的北段,特别是过了二七长江大桥后,人气急转直下,开始有了冷清的趋势,继续往北,热度越来越低,人气凋零,让人意外。

进一步来看,沿江大道在饶了一个大圈过谌家矶大道后,周围的面貌已完全迥异于之前的城市风格。穿过与江岸路的交汇点,再走到北边,一条宽大的铁路轨道横亘在眼前,沿江大道自此收窄为双车道,一边是平行向北推的铁路,另一边是若有若无的建筑和开发地区,没有生活区,没有城市基建配套,似乎成为乡镇地带。如若以此为起点继续向北,沿江大道只剩下最后2公里的距离,可能也正是这一点距离,成为被遗忘的区域,沿江大道不再有热闹非凡的气质,成为类似村落乡道的样子。

最后两公里的沿江大道起点,与江岸路连接,但最大的亮点不是江岸路,而是一侧的铁路轨道。严格来说,这还不止一条轨道,而是双线多轨,行进方向与沿江大道平行,向北而去。铁路因为安全等因素做了严密的防护,铁丝和钢管栅栏围得密不透风,但透过缝隙仍能看到铁路上的面貌,铁轨和路基,砂石和信号灯等,暴露在外。铁轨上砂石钢铁随处可见,唯独不见绿色的植被和行道树,只有旁边的沿江大道上,突兀出现两排行道树,种植年代久远,树冠蓬松巨大,形成强烈反差。可以说,铁轨是大西北的风格,而沿江大道是江南面貌,修筑在一起,显得武汉的基建,包容广泛。

步行走过这一段的沿江大道,沿途几乎很少看到行人,南北回望,笔直的路基上看到的全是灰色的水泥路面,和行道树映衬在一起,显出柔弱的氛围。旁边的铁轨上,有火车来时远远能听到轰鸣声,货车隆隆走过,像是很吃力;客运专列飞快穿过,轻巧如烟,带动防护的铁丝网震震颤颤。倘若是开车经过,明显会觉得沿江大道这一段路况很差,一路摇摇晃晃,停在一边,以铁路为背景,拍几张照片,恍然会觉得身处西北塞外,粗犷的画面,令人难忘。有时候也会遇到铁路巡线人员,专业装备,标志明显,走南闯北,可能身处沿江大道上的时间要长一些。

这一段距离上的沿江大道,显然不仅只有铁路,还有另一侧,近江边的区域里是待开发和陈旧的老城区,沿线建筑非常拖沓,年代感明显。比如从与江岸路交汇的起点处,是一座旧工厂,做纸制品的,围墙围得很坚固,企业名称logo挂得很低调,比较容易忽略。向北继续行走,那一侧还是一大段围墙,不知道是待拆迁的挡板还是企业自建的围墙,没有任何标识符,幸亏有行道树点缀,不然形象一定非常难看。过了一段围墙的距离,突然出现一条巷子的入口,里面还建了几座民房,十分破烂,估计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吧。

走了大概一公里左右,路面进一步恶化,本来还有的完整的水泥路面,开始变得坑坑洼洼,泥水肆意流淌,路面高低不平,路基看不到,路两侧的行道树也被灌木丛替代。这样的环境里,马路两侧的规划地形依旧没乱,看得出来界线,一侧的围墙断断续续,有的缺口处居然建着矮建筑,同样没有任何标识符。也有的建筑设置了大门,门口圈着一只大狗,看起来就不是好惹的。根据导航提示,这里的位置还在江岸区,但已经十分远离闹市地带,接近府河和城市的三环线处,处于最北端的旮旯区域。马路还是直线往北,远处能辨识出几栋建筑,只是人烟稀少,看着荒凉无比。

陆地上的面貌差,地下可还有地铁经过呢,这就是武汉的城市规划,继续走完最后的几百米,沿江大道就到了尽头。尽头一侧是武汉造纸厂,不知道是否正常生产,另一侧还是铁轨,已经一分为三,显得极为壮阔。同样是沿江大道,可在这一段马路上,让人完全觉得到了乡镇,不远处的城市三环线高架,突兀显现,没有一栋高楼衬托。在冷清的无人区里,开车返回,有那么一点悻悻之感,觉得城市的面貌,很远很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