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冬,家乡的飞跃河中间,来了多台庞然大物,两栖挖掘机打破河面多年的沉寂,轰鸣声中,不失灵活的机械臂,一斗一斗抓起沉沉的淤泥,轻而易举送到水泥护栏外侧,倾倒后,空斗左右摊刮,坑凹不平甚至千疮百孔的河坡重现平整姿容,一步一步向南推进。
早些时候,河边两岸已悄然做好基础性工程,在保持常态水面十五六米宽度的标准下,两岸一根根一尺见方,七米多长的水泥桩,植入河床,以差不多2米的间距从最北的源头向南次第推进,贴着柱子外侧再镶入2米深的水泥挡板,平齐的柱子和挡板上面铺上钢筋,混凝土浇铸一体,成为河岸全新的驳坡。
河道与生俱来的水、泥二元构成,只很短时间,变成水、泥、水泥三重组合。
水泥的加盟,让乡村几近颓废的河道初步呈现出有别乡野的某种都市气质。似乎如它名字一样,有了飞跃。
我的内心是有些窃喜的,说实话,期盼“飞跃”已多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暑假,我收到《语文报》编辑部的来信。编辑在回信中说:你的《家乡的小河》一文抒发了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语句流畅,写出了一定水平。但文章在组材方面似乎还存在一些差距。像开头一大段,写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倒不如开门见山“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名叫‘飞跃河’,它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欢乐”好一些,文章一定要注意很好的组织材料,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平心而论,这是一位极具责任心的编辑,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初中生亲笔写了两页纸的回信,至今想来这位陌生的编辑老师堪称“德艺双馨”、“编辑好人”。
文章未能变成“铅字”,人生的“第一投”如此挫折,我多少有些沮丧。主要原因除“组织材料”不当,成为赞美对象,“飞跃河”似乎欠“格”。
从此“飞跃河”在我心中便“波澜不惊”。是啊,“飞跃河”太过平凡。
为赋新词强说愁!
飞跃河隆隆的挖掘机声,唤醒当年乡村少年沉淀的抒情。毕竟,过了三四十年,“材料”丰欠与时间长短成显性关联,这一次,我要“好好组织材料”。
为了全面完整表达,笔者除了亲力亲为做了调访和田野考察,也希图寻找一些官方资料。直至该文全发,未果。最近寻得《海安县志》《海安县水利志》,载有飞跃河相关数据。飞跃河属全市56条3级河道之一,县志记录,起于许营河,讫于通扬运河。开挖时间记录,前者为年,后者没有。对长度的记录,前者是10·57M,后者是11·14KM。河底高程记录,前者-0·5M,后者0M。底宽记录,前者3M,后者5M。内坡比1﹕3,表述相同。县志对其开挖时间记录,错误明显。
“飞跃河”开挖于年冬季,确定这样的时间,除了依据村里几位长者的记忆,还有一位同辈人名字佐证,出生于年的陈飞,他的名字直接从新诞生的“飞跃河”采取拿来主义。“飞、跃”包含了人们共盼美好的期许。
“飞跃河”全长约23华里,地跨曲塘、雅周两镇,南连姜如河,跨越栟茶河,一路向北直接老通扬运河。
“飞跃河”的开挖,村庄从“沟”时代跨入了“河”时代。
河成了,便有了两岸,从彼岸到此岸必须要架桥。我们大陈庄地界上最早的桥是个木头搭的简易桥,结构极其简单,不光狭窄,更无护栏。从上面通过时,透过缝隙能看到水面。那时上学,即便小学都不兴接送,我是跟着稍长的邻居裕同行,过桥时我不敢走,就爬。裕是个学习刻苦的人,夏天写作业,他把双脚伸进装满水的木桶里,防蚊又消暑。裕后来成了大学老师,成为靠读书走向成功的榜样。他的励志故事,一直是飞跃河两岸家长经常挂在嘴边教育子女的生动教材。和所有的中国乡村少年一样,认真读书,出发点和落脚点几乎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跳出农门,离开乡村。
沟与河同是水的载体,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沟就是大号水塘,它是封闭的,换言之,它的水与外界是隔绝的,是死水。飞跃河则不一样,通过水,它与苏中平原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勾连成网,假似舟楫。可以通江达海,通达世界。
飞跃河接通世界,多年前就做好了准备。
江淮东部沿海多盐,盐多利,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年至前年)年间吴王刘濞开通扬运河,目的很简单,运盐。从广陵(扬州)茱萸湾开邗沟支道通海陵(泰州)仓至如皋蟠溪,长公里。后历代不断拓浚,至北宋已延伸到南通城,直到九圩港通济闸入江,全长公里。最早一段的开挖时间仅比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建造都江堰晚77年,比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晚年,却比京杭大运河元代(年)全线开通早了多年,比隋炀帝开通通济渠早多年。
邗沟支道、吴王沟、茱萸湾、运盐河、南运河、上官运盐河、南官运河、运盐官河、通泰运盐河、古盐运河、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一条河衍生如此多的名字,是非常罕见的,也证明,这条河历经改朝换代,功能一直强大。
某一天,我曾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中充满神圣,来到飞跃河与老通扬河交汇处。想必这里的土地阅尽了通扬河从西汉到20世纪中叶两千二百年间的舟樯风帆;见到过公元年,以大使藤原常嗣、副使小野篁、僧人圆仁、留学生丁雄满等为主,西去扬州,转道长安求法的东瀛第18次遣唐使团;见到过年,载着著黄马褂晚清重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勘察海堤顺流东去的官船;见到过民国初年张謇年创建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往返通扬间的商贾旅客。
我站在交汇口,踮足引颈,左看右看,不太清澈的河水、杂草丛生的河岸、垃圾漂浮的水面,我的内心是失落的。我以为与这样的河流接口,多少应该有点天赋异禀,有些与众不同的高贵。可是,没有,一点也没有。
我无法统计,作为母亲河,通扬运河滋润过的苏中三市有多少墨客骚人描画、赞美过它。但我知道海安籍作家蒋琏有《通扬河》长篇小说、徐循华有海安方言风格的非虚构散文集《通扬河畔》。而一度与余秋雨齐名,先后斩获过庄重文、曹禺、鲁迅多个文学大奖,能驾驭多文体写作,近来在历史大散文方面佳作叠出的海安籍作家夏坚勇,毫不掩饰他写作《大运河传》最初的勇气就是在于“有运盐河熟悉的生活情调打底子”。他文中多次出现“我老家后面的那条河”“一个从小在古运河边长大的”等表达,文里的“河”即是老通扬运河。
我考证过,其实夏坚勇老师老家北距通扬河直线距离10华里左右,南距栟茶河才几百米,他说家在通扬河边,多少有些勉强。但我理解,这其实是一个作家对一条河情感、文化上的距离。老通扬河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在那个陆上交通还明显不发达的年代,飞跃河与外界的沟通便捷是可以真切的感受得到的,水路的大运力低成本有着陆路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最早见到过的化肥,是一种颜色黑黑、味道怪怪的氨水,就是散装在水泥船舱里从县城化肥厂经老通扬运河转飞跃河运回生产队的。
生产队用菜籽从雅周油厂换回的满满一缸菜油,也是用船由曲雅河而转栟茶河再转飞跃河运回的。船回来后,我家出口,成了临时停泊的码头。撑船的亮哥让我照看一下,临走时他说,要喝你就喝。这样的交待,唤醒了一个乡村少年一直沉潜的私欲。待他走后,我双手趴在缸沿上,低头贴脸,在油缸里狠狠的吸了一口。那是一个严重缺少油水的岁月,熟榨焦香的菜油沁入心脾,顿觉通体舒畅。渐渐地,船运回各类建材,飞跃河两岸的砖瓦房、楼房多了起来,高大而宽敞。
乡村少年的活动空间和内涵因河而得以拓展。那些个暑假,陈庄地界上在劫难逃的,从瓜田果树,绿肥鸟窝漫延到飞跃河。同样令看守的老爷子们防不胜防,在一场场或明或暗的较量中,乡村少年基本占据主动。
夏天的飞跃河更是乡村少年的水天堂。直到“鸭儿爹”出手,从此,乡村少年一顺倒的优势得到有效遏制。
“鸭儿爹”名讳带甲,但家乡口语中“甲”无缘无故的成了“鸭”,本应尊称的“甲儿爹”成了“鸭儿爹”。“鸭儿爹”的主要职责就是管护“飞跃河”里生产队培育珍珠的河蚌。新开的“飞跃河”,河水清澈,是夏季少年快乐主场,但同样适合河蚌育珠。据称,刚培育的河蚌喜水静不喜动,就是说“鸭儿爹”主要的职责,防止我们在此游泳。
飞跃河是开放的,游泳怎么防?乡村少年的夏天又怎么离得开水?所以“鸭儿爹”作为“陆军”在岸上,我们在水里,他除了半真半假,似真非真的佯嗔和故作姿态举竹杆都够不着的驱离,拿我们这些“水军”一点办法也没有!
鸭儿爹不再做无效的努力。
不久,这一河段,深夜时常出现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叫。村里人传言,河里来了“水猴”,而且把“水猴”描述得十分特异,说虽然跟猴子差不多大,但“水猴”力气非常大,大得足以在水里按住一头牛,直到淹死。
乡村少年虽没什么见识,但对牛略知一二,自己力不如牛,这一点还是知道的。从此飞跃河育蚌区,波澜不惊。
“鸭儿爹”不战而屈人之兵,称得上是智叟。后来村里有传言,说我们为报复“鸭儿爹”,偷偷在他存放在工棚床头装酒的盐水瓶里撒了尿。我发誓,本故事纯属虚构。但至今,我都不敢轻易下河游泳。童年的经历,影响一生。
转瞬间飞跃河已流淌50多年了,这是一个变化太快太大的50年,飞跃河两岸移动的身影,腰板略显佝偻、步履不再矫健,足以令人感慨万千。
只有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才看到一些几乎陌生的后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身影。所驾不乏高档轿车,在乡村不算宽阔的水泥路上风驰电掣,绝尘而去。乡村早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
自来水的普及,乡村生活吃水早已不依赖河道。飞跃河里曾经吮吸脚踝小魚不见了,河坡不仅伤痕累累,各户还各行其是,或植树,或种菜,或堆草,或码砖,堆放弃物,无序而混乱。污水直接向河道排放,水体不再清澈,水面漂好浮各色垃圾。曾经滋润两岸人民的飞跃河虽说河龄才刚过50,感觉有些颓废,甚至老态龙钟。
苏中大地上成百上千条这样的河流,它们和村庄、居民共同构成农村人与自然的常态,它们不应该被我们忽视了和轻视。在对待河的态度上,人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如今,挖掘机开来了,河道开始整治了,乡村振兴有了大动作。
春去夏至,两岸“新”花盛开,绿坡如茵。水色趋于澄碧。
近日回乡,观之,甚美。
忽而产生跳下去一游的冲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