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旅游武汉,这样一碗蛋炒面了解城市

武汉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特色人文背景和文化传统造就了独特饮食文化,一些美食在城区历史悠久,一些美食虽然是近年来才出现,但也深得大众欢迎。像有一种快消型美食,它制作便捷速度,原材料简单,能变换出无穷美味样式;这款美食出处也很低调,来源夜市摊,非常接地气,曾一度霸占美食榜首,它就是炒货系列中的炒面。原料简单便捷,样式无穷。虽然炒面的名字中有一个“炒”字,但它与民间传统炒货系列中的瓜子、花生等坚果类美食可谓毫无关系,并且综合制作的方法也不相同。比较之下,坚果类的炒货制作过程繁琐讲究,对于成品“入味”的要求较高,且批量制作和小批量制作品质差异不大。而这个炒面,它更像是厨房五味里的珍品,需要用到主料面条和十几类佐料,看似复杂,但只要提前备好,按部就班制作,过程其实非常简单。有意思的还有,这个炒面制作非常考验厨师个人功底,小批量制作出来的成品个个都是一等一品质,并且它无法使用机器量产。无法量产也就意味着必须靠人亲自制作,制作的厨子大神们于是脑洞大开,开始在炒面口味上天马行空般实践,利用多变的佐料直接试制出了堪称无穷品类的炒面。简单来说,用万能的老干妈酱料调出酸辣的老干妈炒面,用猪、牛肉调出肉类炒面,用菠萝、凤梨等水果调出水果类炒面。大荤大素和果蔬,搭配炒面,加上油盐酱醋佐料,在锅底加热翻炒,形成奇妙的味觉体验,还别说,这种炒面非常适合年轻人口味。特殊工具制作,非常接地气。在武汉城区,炒面的摊位有在一般临街商铺中,也有在夜市上,虽然位置不同,但实际的美食体验很类似,毕竟炒面的大配方相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所有用来制作炒面的锅具很特别,它用的是一种特制的铁板,与铁板配套使用的锅铲也是特制的平铲,类似建筑工人用的砌墙铲子。平锅平铲下,乍看非常难以操作,但熟练的老师傅两把铲子玩得溜,翻炒功夫炉火纯青,制作炒面的速度非常快。一般夜市中,炒面的摊位不大,两间大架子,分设灶台和操作间,中间用挡板隔着。挡板上放满了一碗碗盛放好的炒面,那是半成品,用一次性纸碗装着;遇到客人点餐,老板熟练掌勺,油盐酱醋和面条倒下,随即开始匀速翻炒。热气腾腾的时候,香味也逐渐溢出,炒面的师傅一点不懈怠,两把铲子快速响应,很快炒制完毕,切入饭碗里。这样一碗炒面,也就十几分钟做好,看似流水线的操作,背后都是功夫磨练。夜市美食王者,当年必吃。夜市上吃炒面,吃的是味道,也是氛围,比如说七八个人围着夜市摊,老板笑逐颜开,他面前的生意,热烈又隆重。除了炒面,实际上配套的主食还有很多,像炒货系列中的炒粉炒饭两兄弟,还有各类小菜、卤菜和凉菜,配上饮料和啤酒,就是一场喧闹的聚餐。不过,说到底,小菜酒类是开胃菜,真正的主食还是粉面和米饭,并且这种面条只有武汉有,它用的是热干面,炒制非常爽利,有一种香油味道。对于夜市炒面,可能很多朋友都吃过,尤其是年以前,正值网吧风行的年代。当年读书的那一类90后们,在任何一座学校附近都能看得到网吧,相应也能找到炒面摊位,他们通常与网吧捆绑销售,还将厨房开在附近。具体销售方式,有小老板给网吧网管提成,帮忙吆喝广告;有的更加高端,与网吧管理方签约,将点餐炒面的菜单加载到自助结账的客户端里,极富超前意识。学生时代,只要到网吧上过网的人,也必然会吃过他们的联名炒面。国庆假期里,小编一直在武汉游玩,夜游市区,也别具韵味。武汉城区的夜市,也终于在疫情之后彻底恢复,那些熟悉的摊位,比如炒面和卤菜都出来了,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一碗普通的炒面,味道深沉,品味无穷,蕴含着特殊的情感,相对来说,小编更喜欢老干妈炒面,酸辣味觉,回味无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