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尚,本名李红艳,壹点灵平台心理咨询师
新书《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即将上市
文
金尚
一、波粒之争
古希腊认为光是由“光原子”小颗粒组成的;古中国认为光是由气产生的,是气发出的一种特殊源。
光的系统研究,起源于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尔。笛卡尔在《折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光的折射原理。他解释了人们视力障碍的原因,并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镜片。
笛卡尔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雏形,后来分别有多位物理学家逐渐发展了光的波动理论;在年,物理学家惠更斯正式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波。什么是波呢?波是某种东西在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现象。比如,水波是由水的振动而产生的;声波是由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但在年,物理学家普朗克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光,其能量并不连续,而是一份份的,大小等于光的频率乘以一个很小的常数,叫普朗克常数。我们所说的“量子化”,其实就是指这种物理量本身不连续、而是一份一份能量的特性。
与此同时,牛顿也不认同光是波,而认为光是一种粒子。他认为光是由非常奥妙的微粒组成,光的分解和复合就如同七种颜色微粒的混合和分开。粒子理论由此产生。
牛顿与惠更斯在波粒子中掀起了多达人的争论。后来,牛顿出版了《屈光学》,从粒子的角度阐明了反射、折射、透镜成像、眼睛动作模式、光谱等方面的内容。他逐一提出了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驳斥了惠斯当时的光波动理论。随着牛顿权威力量的普及,牛顿的粒子学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垄断了光的解释能力。
当著名科学家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画的明亮条纹时,突然问道:“为什么会形成干涉条纹呢?”他想,“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正好是波峰和波峰相遇衍射,而产生了两倍的亮度效果;灰暗的地方,恰是波峰和波谷相遇衍射,从而一正一负相互抵消,亮度为零“。
如果把光看成是波,因为波(例如水波、声波)遇到物体时会具有衍射和扩散的特性,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光为什么会沿直线传播;而如果把光看成是粒子,根据粒子交叉时会发生碰撞和反弹的特性,这样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几束光交叉照射时,会彼此毫无障碍地穿过。
二、波粒二象性
那么,光到底是什么?
1、光是波
在一个矩形纸箱中分别竖立带有一个狭缝、两个狭缝、没有狭缝的挡板,在一个狭缝挡板前面,用一个手电筒照射这个狭缝。我们看到,光在先后通过一个狭缝的挡板、两个狭缝的挡板之后,在没有狭缝的挡板上,所形成的是,和水波穿过双缝的干涉条纹一模一样。
光的干涉条纹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是以波的形式穿过双缝,由于波的衍射和扩散特性,光在第三块档板的干涉条纹也证明了光是一种波。也就是说,光像水波像一样的穿过了双缝。
光的干涉条纹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是以波的形式穿过双缝,由于波的衍射和扩散特性,光在第三块档板的干涉条纹也证明了光是一种波。也就是说,光像水波像一样的穿过了双缝。
2、光是粒子
为了观察光子是如何通过双缝的,我们在第二块挡板后面摆放了一个摄像机。
当我们用光子枪发射光子穿过双缝时,我们会看到,光子以颗粒状的形式一个一个地穿过双缝。在后面的墙上,我们不会看到干涉条纹,而是会看到两道直线条纹,就像随机子弹一样。
这两条直线条纹的出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子是像子弹一样的作为单个粒子穿过了双缝。通过摄像机,我们看到墙上出现了的两条光子条纹,证明了光子是粒子。
3、光既是波,也是粒子
现在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当你移开摄像机,光子干涉条纹又会出现,这让你不得不相信光子是以波的形式穿过两个狭缝的。
而当摆上摄像机,由于有观察者,光子又逐个显示为粒子,每个粒子通过狭缝,然后在墙上又会重新出现两道条纹。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你去看时,光子就是一个粒子;而如果你不看,光子就是波;波无处不在,而粒子是具有一定空间位置的东西。
真正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的是德布罗意。年,德布罗意在其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波粒二象性”。他指出”波粒二象性“不仅存在于光子中,而且存在于所有微观粒子中,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
德布罗意的理论揭示了每一个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之后,各种粒子的衍射实验被证明是成功的,德布罗意的理论完全无懈可击。“波粒二象性”是量子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微粒子的固有属性,是微观世界的基石。
上帝开了一个大玩笑,许多科学家为了一个并不“非此即彼”的理论,参与了多年的”诸神之战“。而在这场持久而大规模的争论中,最终没有输家,因为他们在试图捍卫的理论是正确的——正确了一半。
三、不确定性原理
物理学家拉普拉斯说,如果能知道某一时刻所有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能知道未来发生的一切。所谓的运动状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物体的位置,另一个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在物理学中通常用动量来代替速度,因为,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拉普拉斯其实是告诉我们,只要在某一时刻同时测出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就可以精确地预测出它以后的运动情况。
但是海森堡发现,在微观世界里这一结论是不成立的。你根本无法同时测出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在微观世界中,如果你想要测出粒子的位置,那么动量就一定测不准;反过来,如果你想要精确的测出它的动量,位置就一定测不准,这就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我们测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得看见它,每种光都有自己的波长,如果光波长比物体还长,那它就反射不回来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尺寸小于光波长的物体;要想精确的测出物体的位置,就要尽可能的用波长短的光。
然而光波长越短,光子能量就越大,能量大的光子打到特别小的物体上,就会干扰到原来的运动状态。一个皮球在地上滚,小狗扑上去,皮球的运动轨迹立刻就变了。所以能量越大的光子,也就越会干扰到自身的运动状态。这意味着用波长短的光就没办法测准物体的动量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微观世界的粒子遵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它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被同时测准,因此无法精确地算出它未来的运动情况。事实上,微观粒子根本没有确定的运动轨道,而是像云雾似的弥散在很多地方。
尽管海森堡推导出”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世界的内在本质属性“,但是他本人却无法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然后,物理学家玻尔在看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之后,发现了这与他一直在思考的哲学问题有关联,并由此发展出了互补原理:量子是粒子属性与波动属性的统一体。
玻尔认为,在量子世界,量子的粒子属性和波动属性是相互对立和统一的。对量子粒子属性的确认,就是对量子波动属性的排斥。反之亦然,量子无法同时拥有两个属性,量子是波动属性与粒子属性之间的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据说,玻尔发现这个原理,是受到了中国太极图的启发。波动属性和粒子属性,都只是分别描述了世界的一部分真实性,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准确的了解量子本身。
事物都是彼此制约、互相限制的,不确定性原理正是反映了自然界的这一本质。二者结合在一起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自然界的所有现象,包括人类的活动。
这量子理论和《易经》中的阴阳思想是殊途同归的。玻尔很喜欢中国的太极图,认为可以用来表达他非常看重的“互补原理”,在他自己设计的一个徽章中,就把太极图放在了显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