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还是来到了这里。三年前,当我知道三年后要来英国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一度幻想着会有办法留在国内的。但该来的总是要来的,签证下来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已成为既定的事实,我已无法改变。终究还是踏上了留英这条路。
1.缘分
说起来和英国的缘分早在09年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小学五年级的我和其他小伙伴暑假要代表学校赴英交流。与此同时,恰逢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参加阅兵的同学需要在暑假进行训练,就这样,为祖国母亲庆生的机会与我擦肩而过。然而,由于一些社会因素,英伦之旅最终也没去成。10年后,当我真真正正踏上了留英这条路时,却再一次错过了祖国母亲70岁的生日。
2.启程
虽说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乘坐飞机,但毕竟是长途飞行,中间还要转机,内心还是有些恐惧的。大概是临近英国学校开学的日子,登机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留学生,心情稍微轻松了一些。在夜色中,伴着皎洁的月光,我开启了英伦之旅。行前担心的转机问题还是蛮顺利的,机场的标识也很清楚,而且英语又是全球通用语言,即使在非英语国家转机也会有英文标识。再不济,跟着大部队走也完全没有问题。
窗外的蓝天
待飞机穿过云层,在曼城机场落定时发现天气又变成了阴天,云层之上是蓝天,云层之下就成了阴天,中间则被乌云划分开来。果然那句话说的没错:伦敦是个雾都。在我看来,整个英国都是。
3.初识
落地那天恰逢周日,到了宿舍已经是傍晚,英国的超市周日关门都很早(16、17点左右就关门了),当天来不及去超市采购便去了同学家蹭饭。
来英第一餐
第二天醒的格外的早,早晨六点多就醒了,同样在海外留学的好友W以过来人的身份和我说“你这是时差还没有调整过来”。
对于热衷于拍照的我来说,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不停地拍拍拍。可能由于这是一个小镇的原因,人口并不是很多,平时在街上的人也不多。走在街上的我十分恐惧,生怕从隐蔽之处突然冒出一个人以致于我都不敢拿出手机来拍照。
镇中心
小镇很小,以致于一天就可以逛完。可能是在城市里待久了,反而更喜欢这个小镇,没有人来人往的车水马龙;没有雕栏玉砌的大型购物广场;没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满足生活所需,足矣~喜欢出门就可以看见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喜欢遍地落叶却不扫的秋天;喜欢这里一排排独门独户整齐排列的房屋~
秋天的街道
独门独户二层小楼
层林尽染
英国的秋天
4.英国大大小小的钢镚儿
第一排从左至右: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
第二排从左至右:20便士,50便士,1磅,2磅
*图片来源于网路
初到英国的我,由于银行卡还没有办下来,每次购物都要和纸币硬币打交道。每次店员找零的时候都特别希望找回来的是纸币,因为硬币的样式太多,刚来的我还没有分清,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核对找零是否正确。以致于后来手里的钢镚儿越来越多,放在零钱包里很占分量,想尽快把把钢镚儿花掉。付钱的时候我都要挨个拿出来翻到正面看看它们所代表的金额,因此耽误了很长时间。有次在中超结账的时候,店员看出我在很艰难的辨别着钢镚儿,便帮我把手里的硬币全部变现为纸币。
为了可以尽快熟悉英国各式各样的硬币,我特意将硬币摆放在桌子上,按面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整齐排列开来,根据形状、大小、颜色来记住它们。为了检验自己是否完全记住,便将所有硬币都混合放入零钱包,随机抽出,以此来检验。
5.我和我的祖国
电影票根
来英不到一个月,就赶上了祖国母亲的生日。室友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哼哼《我和我的祖国》,我也每天都在单曲循环着这首歌曲。终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如我所愿——在海外上映了。但是由于是国产片的缘故,电影只在英国的大城市上映,为了给祖国母亲庆生,专门坐火车跑到临近的曼城的电影院。
英国的火车站不像国内的火车站有各种安检,乘客也远远没有国内火车站那么多。火车票可以随买随上,没有固定的时间,因为英国火车的准点率远不如国内,火车晚点、取消都是常有的事儿~如果是在火车站窗口买的车票,上面是没有具体座位号的,运气好的时候火车上会有空座;赶上终点是到机场的话,不仅行李架上被塞满,就连过道可能都会被占,不仅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可能要想找到一方寸之地站立都比较困难。
小镇的火车站
约克火车站
曼彻斯特火车站
英国的影院也是没有固定座位的(网上买除外),只要你到的足够的早,你就可以找到最佳观影区。但是,在正式影片播放前,会有长达20-30分钟的广告,我一度认为就算迟到半小时也是来得及的。观影的全是中国人,在这之中又有绝大多是留学生,耳畔响起的是熟悉的中文——给我一种幻觉:我仿佛是在国内的影院观影。当主题曲伴随着片名的出现而响起时,忍不住落泪了。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始终无法理解思乡之情,但这一刻,深深体会到了这强烈的思乡之情,大概只有离开了故乡才能获得故乡吧。
6.原来英国人也闯红灯
红绿灯
来到英国才发现原来英国人也闯红灯。当交通信号灯是红灯时,英国人会看看左右两边是否有车,在没有车的情况下,他们会穿越马路。现在可以辟谣了:不仅仅是中国人闯红灯,英国人也会闯红灯。
但是,英国人的素质还是很高的。有的斑马线附近没有红绿灯,当司机看到会有行人准备过马路时,他们会提前减速慢行并停下车,待你走到马路对面时再启动汽车。由于国内经常出现各种汽车与行人争抢、汽车没有礼让行人的现象,也常会被这类事件所刷屏。以致于我到现在,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过马路时,看到边上来车,总会下意识的停下脚步让车先走。但司机总会停下车并示意让我先走。这一点还是值得国人学习的。
7.我不是来留学的,而是来新东方学烹饪的
很多留学生出国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做饭,不过讲真,做饭还真不是我担心的问题之一。在家的时候,自从学会了做饭,我便“嫌弃”老爸做的饭,当老妈不在家的时候,家里的饭菜都是由我掌勺(不好意思,自夸一下~)。只不过来到了英国,我的刀工也越来越熟练。以前经常被老妈吐槽切的太粗的土豆丝,现在也渐渐变得越来越细。
年的土豆丝VS年的土豆丝
室友从刚来时连续两周吃螺蛳粉到后来炒菜、和面样样精通,而我从一个做饭满足温饱型选手晋升为做饭达人。我似乎不是来留学的,而是来英国的新东方学习烹饪的。
日常饭菜
8.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去这两个地方就够了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去那里的博物馆吧。之所以我到现在每到一座城市都必打卡它的博物馆得益于小学的校本课程。简单来说,这个校本课程就是每一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博物馆或展览馆参观,在每次参观前后都会有相应的前课、后课,这样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参观、访问。虽然那时候年龄小,每次可能也会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去参观,但至少那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参观博物馆的这个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参观博物馆渐渐成为了一个习惯。迷茫的时候,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着当下的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是沧海一粟,和大千世界相比,自己显得微不足道,眼前的一切都已经不算什么了。
当世界沉浸于追逐速度和变革,博物馆仿佛是时间和文明的结界,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三联生活周刊》博物馆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浓缩了这座城的古往今来。一眼千年,宛如初见,静静的听它诉说着这一方水土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
除了博物馆,市场是一座城市的另一个灵魂。去(菜)市场感受人间烟火,听听小商贩叫卖的吆喝声,感受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和商贩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聊天,听听他们口中这座城市的沧桑变革。在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中寻找最具特色的手工艺品,说不定在偌大的市场当中,你就淘到了宝贝~
小镇的菜市场
9.除了伦敦全是村儿
早就听闻在英国留学生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除了伦敦全是村儿。在走过英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之后(疫情来临之前),这句话得以证明。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杜伦
约克
利物浦
伦敦(白色建筑物为圣保罗大教堂)
站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观景平台俯视整个伦敦,放眼望去都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我有些恍惚:要不是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与这些现代化的楼宇显得格格不入,我一度以为自己身处在国内某个繁华都市。大概是在城市里待久了,看惯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对这里的灯红酒绿已觉索然无味,反而更倾心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喜欢漫步在田间小路,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喜欢站在山顶上,感受着山间清爽的风~
CastleHill
站在CastleHill俯视
Lockwood高架桥
10.英国的天气
英国的天气多变,阳光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偶尔的晴天都会让人倍感珍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是艳阳高照还是乌云密布,而明天又会发生什么。那些不期而遇的晴空,稍纵即逝的晚霞,日落之后梦幻般的蓝色,是阴郁的天气里令人倍感温暖的安慰。
晚霞
11.冬令时与夏令时
简单科普一下:
冬令时是在冬天使用的标准时间。在使用日光节约时制的地区,夏天时钟拨快一小时,冬天再拨回来。夏时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英国的冬天黑的很早,下午3、4点就黑了,而到了夏天,反而又黑的很晚,晚上9、10点钟天还是亮的。英国纬度偏高,太阳在夏季照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日照时间更长,纬度越高,白昼时间就越长。反之亦然(如有描述的不准确之处,还请文科生指点迷津)。
21:08/5/2
21:15/5/2
21:20/5/2
21:31/5/2
21:46/5/2
22:04/5/2
英国的天空是一点一点变深的,由浅蓝慢慢的变成湖蓝,再渐渐的变成深邃的梦幻般的宝石蓝,最后颜色再一点一点加深直至黑色将整个天空覆盖。世界都变得安静了下来,对面灯火通明的窗子也一个个昏暗了下来,等待他们的又是一个崭新的清晨。
12.疫情之下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场疫情"牵绊"着全球人民的心。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这场新冠战役,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这则评论可以说是海外学子的真实写照。当疫情还在国内蔓延的时候,每次和家里人打视频电话的时候几乎是三句话有两句离不了戴口罩的,看到文章“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少去人流密集之处”相关的文章都会直接转发到家人群中。国内口罩脱销的时候,英国那时的疫情还没有爆发,有的同学甚至将自己囤的口罩寄回国内。当国内疫情逐渐好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BBC发布消息英国发现新冠病例。海外学子还没从国内疫情好转缓过劲来的时候又要投入下半场的“抗疫”。疫情初期,经常会看到“海外华人、留学生因戴口罩被打”的新闻,那会儿走在街上看到迎面走来的外国人都会下意识的绕道走,有的同学甚至在口罩外又围了一层围巾。上课的时候,班上有且仅有中国人戴口罩。疫情初期判断对方是中国人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是戴口罩的都是中国人。互联网上充斥着病例增加的新闻,新闻看多了便有些麻木,对数字的增加心中已无任何波澜。英国首相没有呼吁大家戴口罩反而是鼓励大家勤洗手(洗手时要唱两遍生日歌,这波洗手唱歌的操作我是真没搞懂)。大家开始疯狂囤洗手液,以致于超市的洗手液面临着库存告急。
洗手液货架
随着疫情的愈演愈烈,防疫相关的物品越来越短缺,但有一样东西居然也跟着脱销了,那就是卫生纸,老外疯狂的囤卫生纸以致于超市货架全空(对于这波操作,我是问号脸:不戴口罩,囤卫生纸有何用)。对此情形,超市不得不出台了“限购政策”:每人限购两件。
空荡荡的卫生纸货架
“每人限购两件”的标识
人们开始进入了疯狂的囤货模式。像罐头这类易储存的东西的货架是空的最快的,鸡蛋、牛奶紧随其后。
上图:疫情期间的牛奶货架;下图:平日的牛奶货架
为了避免人流聚集,超市又推出了新的政策:超市限流,人与人之间间隔两米。为了保证所需的食材都能买到,每次都是一大早去超市门口排队。
排队等候进超市的顾客
“间隔2米”的标识
英国人依然不戴口罩,但超市的员工们在给购物车消毒,收银台前加了透明挡板,自助结账区域每台机器间也都加了透明挡板,员工都带上了手套。戴口罩的英国人不多,但每每看到有戴口罩的英国人还是倍感欣慰,海外学子已变得如此卑微:不敢奢求他们全都戴口罩,只要有一个戴的就已经很满足了。
超市员工在给购物车消毒
加了挡板的过道
自助区域每台机器间加了挡板
英国人对疫情一旦重视起来还是很认真的,在结账需要签字确认的时候,员工们都会让顾客和她保持至少两米的社交距离(虽然坚持不戴口罩),待她检查完毕,放回自助机上,始终不和顾客有直接接触。
公园遛狗的老爷爷在遛狗的同时不忘和周围人闲谈,但也始终保持着两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13.来自公里外的温暖
疫情刚在海外爆发的时候,很多留学生都选择了买机票回国,网上看到一些网友用各种难听的话歧视、痛骂留学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回不回国的问题上纠结了好久。慎重考虑之后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也算是帮国内的医护人员减轻工作负担。这期间,也收到了很多朋友的问候,有的甚至是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也发来问候,很是感动。让我在这个陌生的环境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国内有那么多的朋友还牵挂着我。
外交部为我们这群留守在海外的学生也准备了一份礼物以表慰问。海外学子先后收到了来自公里外祖国母亲的礼物——健康包。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当收到这份健康包的时候,想起了《战狼2》结尾的那句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
*信息来源于央视新闻
健康包
与此同时,京东宣布向英国华人及留学生捐赠防疫物资,登记信息不久后,也收到了来自京东的口罩。包装还是熟悉的京东物流的包装,倍感亲切(感谢京东,我会一如既往的光顾京东APP的~)。
*信息来源于英伦圈
京东的口罩
*文中图片如无特殊标识,均来源于本人
前路漫漫,归期未定。静待春暖花开。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