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把自己的理想、情感寄托在一些人、事上,集中在一个可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地方,可以和其他人一起来享受的点上。逐渐随着发展,大家创造出来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从很简陋,慢慢发展到了富丽堂皇,不管是农村的露天“野台子”,以至于极为现代化的最时尚的剧场,舞台的设置自有其基本的要求。所谓舞台,即演出的集中点。不管是露天,还是剧场,总是需要一个供演员演出的集中点,这是一个特殊的设置。为了便于观众观看、欣赏,就要把这个集中点造得高一点,既便于远观,又便于近赏。
不必太大,也不能太小,进深适度,适于演出,也适于伴奏,更适于观看。二十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就有了不同规模的剧场,有的剧场是演正规大戏的,一出一出的,有名角演出;有的则是“彩头班”,是演连台本戏的,一本一本的,而这一本不定演多少天,甚至几天都演不完。演出非常红火,每天满堂。最初这个舞台非常简陋,在一个高台上,用一条幕布分开前、后台。后台的一切设施,都为前台的演出服务。或者是化妆、扮戏,或者是喝水方便,总之一切为前台的演出做着准备。
前台与后台只一张幕布之隔,却是神圣而方寸不可紊乱的境界。在戏曲工作者的眼中,这个方寸之地,是不可擅自上下出人的。演员在后台时就是生活中的一员,但一到前台,就完全是剧中的历史人物,是神圣而不可犯的了。前后台之间的幕布,称“守旧”。通常迎面绣着吉祥的征象,如龙凤、孔雀等。守旧两侧各有一条通路,从上方垂下门帘。从观众的角度看,左侧为“上场门”,右侧为“下场门”,演员上、下场时,需要有“检场”的专门负责撩起门帘。
随着时代的演化,门的问题有了变化。舞台中间的守旧稍微向后撤,两侧的广帘则略向前推进,从一幕两门,改成三幕错落。上、下场时不用打开门帘,只从左侧的幕帘里直接上场,在右侧的幕帘里直接下场,省却了门帘的撩起、落下。舞台除了供演员表演,还要安置乐队。最初伴奏者就在舞台的中间,以后被安置在上场门一边,最后,才被换在“下场门”这一边,这对乐队的指挥(鼓佬)很有利,方便看到“上场门”及场上的演员。乐队和场上的演员之间有挡板相隔,近年来为了使舞台干净,又有把挡板改为纱幕者。
也有把大乐队放在“乐池”或前排的观众席里,但伴奏者的露出,会对观众造成干扰。然而,如果指挥不露出头来,就看不见台上的表演,无法为演员严丝合缝地伴奏。旧的舞台上的陈设极为简单,后背-张守旧,这是长年不换的大幕,舞台中间横摆着一张长条桌案,两边各斜摆一把有靠背而无扶手的椅子。一般场景就是如此,但可以表示着各种情况的设置。如表现般的家居,可以是能容膝的小房间,也可以是较为宽阔的厅堂、宫殿。当然,现在的台面,可以作出极大的变化。
一般说,上场门与桌子的中间部位叫“九龙口”,再向前跨两步,即表演区,称“小边”,台前中央称“中场”,与小边对称之处称“大边”,这就是舞台上的“表演区”。台中间横桌前边摆一把椅子,称“小座”,如把椅子摆在桌后,则称“大座”。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舞台,却可以表现出各种情景中的戏文。简单的桌椅,小座可以表现家屋、堂屋,大座可表现演武厅的点将台、衙广的桌案、皇帝的金銮殿,甚或是旷野荒郊的土丘……一切可以随着戏文的要求而决定。
关于舞台布景,也跟着时代不断变化,三十年代后期,在《天河配》中,就把真牛牵到了台上;《枪毙阎瑞生》中也有小汽车登场;而后舞台的变化层出不穷,有时大兴布景,有时布景变少,有时务求比真实生活还真实,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达,声光电手段不断丰富,但有时也会觉得-桌两椅还是比较明洁的。中国戏曲的特点之一,就是因陋就简,舞台的陈设越简单越好,因为在简单之中,可以幻化出更多的场景。如《御碑亭》亭中避雨一场,场上没有任何布景,演员登场时,用袖子遮头,表示淋着雨;往前一趲,手从头上拿下,观众便意识到是进入亭子之中了。
后来,在舞台中间摆放了一个亭子,演员上场,遮头冒雨,一进亭子,遂将手取下,的确加强了舞台的真实感。但是在边唱边做中,演员却离开了亭子,而雨还在下着。可见布景限制了演员的表演。在戏曲舞台上,没有实景,则处处为真;如有一个实景,则满台都成了假的。在戏班里,“切末”指的是道具。当然,常见的“马鞭”之类的则不用说,而稍微特殊一点的、稍大一点的,如《碰碑》的碑,也有布景的作用。在“守旧”前横摆着一张长方桌案,左右两边八字形各摆一把有靠背而无扶手的椅子,即所谓的一桌两椅式的舞台台面。
这是一种最通常的设置,演员坐在那里表演,既可侧对观众,双方又可互相照应。这种最通常的设置,在演员需要坐下时,它们才具有意义,如果不在要做的情况下,它们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演员可以不去理会它的存在,观众也可以视而不见,既不表示情景,倒也不致碍眼,置而不顾就是。正是因为可以置若无谓,反倒可以去做各种的设想,戏中说它是什么,它就可以变成什么。既可以是民居围房,也可以是旷野荒郊,而观众也能随时取得共识,不致产生误会。
这样一个简陋的舞台,可以表现温馨小康的家居、大户的堂屋亭榭,也可以表现堂皇的宫阙、千军万马的旗鼓对阵,以至于杀气腾腾、尸横遍野的荒郊战场,可以自由地演绎历史。现代城市中的舞台豪华而舒适,但在偏远的山区依然保留着原始风貌:一座露天的土台子,上面遮盖着能挡风雨的塑料布,舞台前面是紫红色大幕,后面为墨绿色幕布,两旁还有墨绿色侧幕,在舞台的正前方,悬挂着一排为夜戏准备的灯光,表演区内也铺着地毯。从形式上说,这个舞台虽然还维持着传统,但实际上它已经逐步在改进了。
戏台的左侧是武场,有单皮、大锣、小锣、铙钵和梆子;右侧是文场,有板胡、唢呐和三弦。他们与演员配合默契,个个精神饱满,劲头十足。后台与前台一般大小,最后面是三间打通的窑洞,右面是一个灶台,供应演员开水。演员们有的在候场、有的在化妆、有的在纳鞋底儿,还有的在奶孩子,与台前的演出比起来,后台的场面更精彩。但这些候场的演员,只要一出场,就立刻融人到剧情之中。传统的虚拟化的场景虽然简陋之极,但演出的效果,并不见得比华贵的剧院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