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评价自己当下的生活?”
“你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如果有可能,你愿意用现有的一切交换什么?”
你的回答会不会是以下其中一项?
我感受(不)到幸福。
我希望获得(继续)幸福。
我愿意用一切交换幸福。
年,三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将一些狗分成三组进行实验。将第一组狗拴起来;将第二组狗拴起来并进行电击,但是狗可以通过触碰特定的机关停止电击;将第三组狗拴起来并进行电击,狗无法停止和反抗。之后,他们把这些狗放到一个带有挡板的铁笼装置里,一边通电,一边不通电,只要狗跳过挡板就可以免受痛苦。实验开始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狗大部分都立刻蹦到了另一边,而第三组狗大多数都在通电的一侧原地哀嚎或倒地呻吟。
后来,心理学家将该实验结果延伸到人面对困难时的表现,将这种放弃抵抗、进入绝望、失去控制的现象,称作习得性无助。在这种状态下,人看待其他人、事、物时会出现内化问题(发生错误后首先责怪自己)、渗透问题(将自责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永恒化问题(认为错误永远不能改正)。
该实验还有一个意外发现,有一些狗虽然不断被电击,但始终没有放弃抵抗。心理学家认为,一定存在某些机制或者某些东西能够抵抗或消灭习得性无助,引导人、动物等进入相反状态,也就是习得性乐观。
数据显示,车祸致残群体中人的积极情绪在意外发生八周后就会超越消极情绪。几年之后,他们的幸福感甚至与普通人基本持平。有一位作家,21岁时双腿瘫痪,却写下“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魄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诉说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如此动人的文章,始终积极地面对人生。他,就是史铁生。
上述两个例子证明,境遇并非影响幸福的根本因素。幸福并不来自于外部刺激,而来自于内部建构。外部刺激使我们长期处于被动等待、接受幸福的状态中,而内部建构有利于我们主动创造、感知幸福。培养习得性乐观是最有利的内部建构方式。
习得性乐观的成立条件是积极情绪的营造,特别是对过去的感恩与宽恕。心理学上常用REACH法则进行“宽恕干预”,其中R代表回忆,E代表移情,A代表利他,C代表承诺,H代表保持。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客观回忆曾经的伤痛,站在伤害者的立场上解释该行为,思考自己是否也伤害过他人,公开告知自己已经原谅对方,接受回忆并化解怨恨情绪。无论是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还是对于一些不公平的境遇,REACH法则都能帮助我们与苦难和谐相处。
此外,我们自身的美德及优势可以让我们长期保持积极情绪。比如: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洞察力、自控力、勇敢、毅力、正直、仁慈、爱心、公平、谨慎、谦虚、感恩、幽默、热忱等。
对工作的认知,决定了职业的满意度。是养家糊口的手段?还是获取自我成就的途径?或是能够激发出我们的全部热情,甚至使我们摆脱名利束缚的纯粹信仰?
对伴侣的态度,决定了婚姻的质量。是用审视的眼光打量一切,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还是忽略缺点,将错就错?或是怀着满腔热忱感恩、宽容?
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是整天挑剔、唠叨、谩骂?还是不停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或是发现孩子的优势,帮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我们将自己的美德和优势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时,我们对幸福的感知会更加明显。
幸福的真谛:习得性乐观=积极的情绪+美德优势
一个内在富足的人,会沉浸在自己多彩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关于积极情绪的营造,更多内容请参考优秀进阶实操篇之情绪管理精进术(终篇)系列文章)
点亮“转发”,让更多人触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