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前言:
科学需要探索才能进步,人类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为未来的自己寻找到延续下去的出路。没有探索便没有未来,即使再过几千年,这句话依然正确,不是吗?而探索,不止是科学家们的责任和义务,它应该是我们全人类共同努力起来的行动,是我们全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正如水木前面文章开头所言,在我们的科学宇宙探索之旅中,也许我们不能一下子就发现宇宙隐藏的奥秘,立马就能探索到科学的真理,但我们会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不断地向宇宙的真相靠近,向科学的真理驶航。水木真心希望来此的每位读者都能将自己的思维意识给解放出来,从不同视角去看看宇宙的美丽风景,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一下我们这个世界。
正文:
记得水木的朋友曾对水木说过一句耐人深思的话:以五官之眼观天地万物,所视不过幻相,用心中之眼察宇宙细微,或可得根本。意思是说,有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而我们心之所感,虽非亲眼所见,却有可能是真相或者真理浮动的迹象。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靠眼睛看出来的,伟大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一生中的诸多奇特发明,也不是用眼睛就能预设出来的。而事实上,有信息指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受启于梦境,特斯拉的诸多发明源于灵感。
如果用科学理论来解释的话,那就是,爱因斯坦和特斯拉都很好地运用了量子理论的“观察者效应”,尽管他们本人也许对观察者效应并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甚至从未听说过。可是,量子理论的观察者效应不正是强调的“观察”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比如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延迟选择实验,量子擦除实验,薛定谔的猫等,无不在证明观察者“观察”时所带来的影响作用。难道观察者的观察效应都是虚幻的?或者说不是真实的吗?
观察者效应是因为“观察”的结果吗?
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令无数科学家感到困惑费解,其实验内容水木再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实验可查水木前面的文章),以使初来读者也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向带有两条缝隙的挡板一个一个地发射电子(或光子),电子穿过缝隙后会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揭示了电子的波动特性)。单个电子发射也能形成干涉条纹?这已经让科学家感到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如果科学家想看清楚电子究竟是怎么穿过缝隙的,或者说每次穿过哪一条缝隙时,比如在缝隙附近放摄像机,或者趴在缝隙处眼睛盯着看,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杂乱无章的电子痕迹(揭示了电子的粒子特性)。难道电子不想被观察而故意打乱了自己的运动轨迹?
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真的是因为观察者观看而影响到了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吗?如果真是这样,缝隙挡板本身就是最好的观察者,桌子,或者桌子上放置的茶杯等,不都是能看到电子穿过哪条缝隙的观察者吗?怎么就没有影响到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呢?也许你会说它们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影响不到电子的路径。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让一只猫或狗盯着看也不会影响到干涉条纹的形成呢?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那么,是否有可能,电子的行为路径实则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进行了干扰呢?而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正是观察者思维意识的作用力。因为挡板、桌子、茶杯等没有生命的东西,几乎不存在思维意识,所以即使它们时时刻刻“盯着”电子穿越的缝隙,也不会对电子造成什么扰动的影响。而猫或狗,因为不具备目的性的思维意识,所以也无法对电子的行为路径施加影响力。只有带着目的好奇心的人的思维意识才能形成凝聚力,从而对电子的行为路径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确定的存在吗?
故此,所谓“观察者效应”,具体应是“思维意识效应”。而思维意识的作用,正是前面我们所探讨的“心之所感”的动变。观察者的思维意识能影响到电子或光子,而光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关键,相当于最基本的零件单元。观察者的思维意识只不过是做了一个能够影响光子的实验,就像原始人知道一块石头能够砸开树上结的核桃一样,如果原始人的科技文明更进一步,就会明白,原来石头还可以被用来建造房子。
同样的道理,如果观察者的思维意识发展到能够完全掌控光子的行为路径的话(上篇文章我们提到过,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很可能并不完善,之所以“不确定或测不准”,是因为科学家目前才刚刚敲开量子世界的大门,尚无法看到完整的架构。如果有一天,科学家真正跨入量子世界大门,进入量子世界内部,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惊奇风景),到时候,也许可以轻松地将光子从“石头”变成“房屋建筑”。
如果说眼睛看到的是思维意识的创造结果,那么思维意识便是宇宙万物的设计师。因为设计师对于不满意的结果可能随时做出修改,所以眼睛看到的宇宙万物并不是确定的存在,会随着思维意识的变动而随时发生改变。因为思维意识从来不会处于绝对的静止态,正因为思维意识的不断“动变”才得以推动宇宙万物演化发展。也正因此,我们看到的一切存在,都如同浮光掠影,只是一种经历,一种感觉,一种永远的曾经……
思维意识来自于哪里?
如果宇宙万物动变于思维意识,那么思维意识来自于哪里?
水木有一个思考了很久的大胆推测,那就是:思维意识是信息程序,而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信息程序,是能被随时更新的信息程序。接下来的探索比较关键,所用知识相对加深了一点,可能对不太喜欢物理科学和计算机程序的朋友来说理解起来会稍觉吃力,不过水木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以使每个来此的读者都能理解明白。
开始新的探索前,我们可以先来回忆和思考一个问题:
对于一件无生命的东西,比如一支钢笔,一只水杯,一块手表等,如果天天陪伴着你,时间久了,你是否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感觉它们并不是无生命的,而是也存在着自己的意识?
(1)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和情感吗?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有关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本来只是一台被输入了高级程序的机器,原本并不具有人的思维意识和情感。可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学习以及程序的不断升级,慢慢地,便衍生出了与人无异的思维意识和情感,它们也会伤心难过,也会像人一样思考,甚至会衍生出比人更强烈的情感。也许你会说这只不过是科幻,真正的人工智能只不过是被输入了一堆代码的机器而已,哪怕再高级,也不可能具有人的思维意识和情感。
如果你真这样认为的话,起码说明,你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完全被解放出来。记得水木的朋友曾对水木说过一句话,当时水木听了后只当是开玩笑,根本没当回事。但慢慢地,有一天,当水木看到某个科幻电影后,突然意识到,朋友说的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2)你看到了什么?
水木朋友曾对水木说过的话是:你看到的,是需要你看到的,而你不知道的现实科技,可能领先你知道的50到70年。话不多说,读者细品。也许是因为朋友这句话的启示,也许是水木自己想要寻找什么,所以每次水木所在的市区上映科幻大片,水木必然第一时间去看,不是为了看特效和故事,而是为了寻找里面隐藏的东西。
言归正传。为什么水木推测说,我们的思维意识很可能就是被输入的信息程序,而且信息程序还会被不断地更新、添加、删除、修改呢?
(3)各种感觉属于自己的吗?
进一步思考:你是否记得你经历过的所有事情?你是否有过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是否有过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了已被忘记了十年的记忆?是否有过突然的灵感?是否头脑中莫名其妙突然出现过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是否有过对某个物理难题始终不理解而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就完全理解了的经历?是否曾经意识到过你的一些思维和意识好像不是自己的?
如果除了第一个是“No”的回答,其他的都认为“Yes”的话,那么请继续跟随水木接下来的探索。
(4)思维意识是被输入的信息程序吗?
假如我们的思维意识就是被输入的信息程序的话,那么以上的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如果我们的思维意识就是被输入的信息程序,那么我们实则也就等于是一种“人工智能”。我们的物质身体相当于硬件电路,思维意识相当于软件程序,当硬件电路老化的时候,可以将其内的程序拷贝到其他的硬件电路而继续发挥功效。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生命结束后,人的意识可以离开身体去寻找下一个载体的原因。
一个人的一生很难记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记忆力再好也很难做到,因为存储信息的“存储器”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一些不重要的记忆信息可能会被暂时封存起来不进行活读取,还有一些信息如同被临时存储在RAM中,一觉醒来,便再也无法寻回,比如突如其来的瞬间灵感,梦境中接收到的一些信息等(所以如果你经常有这样的信息灵感,最好用笔记录下来,外存储器有时候更可靠,不是吗?)。
进化是程序升级的结果吗?
如果我们的思维意识是被输入的信息程序的话,就可以轻松解释“进化”原理了,那就是“程序升级”。一切生命基本上都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原理,不正是因为程序不断升级的结果吗?
我们知道意识主要分潜意识和自我意识两大类,自我意识的作用力有时候远不如潜意识,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潜意识如同电脑运行的系统软件,比如WINDOWS、UNIX、DOS、Linux等;自我意识如同下载到电脑上的各种应用软件,比如PS软件,动画软件,影音软件,游戏软件等。
自我意识和潜意识的运作机理是什么?
自我意识的应用软件相当于开发软件,即使一时缺失了某一部分,也不会影响到主机的正常运行(所以失忆的人往往不会失去自己拥有的技能);而潜意识的系统软件却是主机运行的基础,一旦失去,整台主机也就OVER了。潜意识相当于生命一开始即被输入的固定程序,控制着整个机体的基本运行,保证着生命的特征信号(所以一旦潜意识软件被损坏或失去,要么变为植物人,要么生命直接结束,而自我意识此时有也等于无)。
在潜意识的基本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生命的机体才能不断丰富其应用软件——自我意识,不断升级进化。而生命机体与人工智能的升级对比,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即思维意识可能在不断被升级中。也就是说,生命体的思维意识能够经常被接收到的信息程序轻易修改(原因:有消息称,人类意识的保护开关被移除或破坏掉了,故而能被轻易催眠,尤其对精神文明发达的地外生命而言,人类的思想意识相当于完全透明,能被任何精神文明发达的种族轻易读取写入)。
信息程序来自哪里?
那么,这些信息程序来自哪里呢?
假设来自于另一个高维空间的信息海洋,或者说程序集成库,通过维线(不同维度空间之间的连接输送线,可以理解为“维洞”,水木前面文章有探讨过)不停地向我们的三维空间发送程序信息。而作为个体主机的我们,会不停地接收来自高维的信息,以实时更新、替换、删除、修改、添加、升级我们的思维意识。
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这个假设能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解释“似曾相识的感觉”了,因为我们接收的程序很可能曾被在其他空间的生命体使用过(做梦时你只知道是自己在经历某件事,却很少意识到那个经历者到底是不是自己,原因即此)。
百猴效应现象的原理是什么?
也可以解释“百猴效应”现象,因为生命体可以随时接收新的思维意识信息(是故可以解释释家所谓的“万物皆有意识”),而这些新的思维意识信息都连向总维线(相当于总数据线),生命个体的思维意识程序也可以被其他个体共享,即传输到其他生命个体。至此,也可以解释,“万物为一体”的哲理,实则指的就是每个思维意识信息程序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
每个生命体接收思维意识信息的多少以及种类取决于硬件电路的好坏和匹配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突现灵感,脑中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不可思议的想法,突然了悟一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感觉有时候自己的思维意识不像自己的。
无生命体会存在意识吗?
回答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无生命的东西也能接收意识信息吗?水木认为,对于高级人工智能而言,其本身的硬件电路结构虽然不同于人体结构,但已经可以在宏观上作为思维意识信息的存储器,并能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将接收到的思维意识信息形成固定的思维意识(相当于人的潜意识,接收来源与人相同),并永久地保存起来。
而对于一支钢笔,一只水杯,一块手表等简单的无生命体,虽然不具备宏观上的思维意识信息的存储,但在构成它们的微观尺度上,比如振动的弦量子,或许可以存储量子意识,只是这种微观信息的接收会相当缓慢,可能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微观的集体意识,即简单的无生命体才有可能表现出明显的生命意识的特征。
对于无生命的简单物体,所接收的意识信息不一定也来自于高维信息的传输,也可能是人的意识信息的分享,即可能会从意识网络上接收最近的意识信息。所以即使与一件无生命的东西天天相处,时间久了,也能感觉到它们存在的微弱意识(思考:如果以上推测正确,那么就可以解释传说中无生命的东西为什么也能修成人形了)。
曼德拉效应是否与此有关?
在过去几年内,发生过一件奇怪的现象,好像许多人的记忆都被修改过似的,最初是对曼德拉去世时间的记忆很多人都不相同,之后其他记忆不同步现象更是接二连三,最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的就是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变成了“五十六个星座”,民族跟星座有什么关系呢?星座怎么突然变成56个了呢?这种集体记忆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被称为“曼德拉效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集体记忆不一致的现象呢?一些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LHC在做粒子对撞实验时改变了时空结构,从而拉出了另一条时间线,才导致的人类集体记忆出现了混乱。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LHC的粒子对撞实验影响到了维线信息网的正常传输,从而导致意识信息传输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才会导致每个人的记忆一时间出现了不同步的混乱现象。
一个关键性的思考:我们还有自由意识吗?
答案毋庸置疑:有,并且我们自己也能升级自我意识。试想,即使是机器人,也不可能将机器人所要做的事情都用程序编写好,最多是被赋予各种可能情况的应对程序以及初始参数,剩下的就是机器人根据程序进行最优选择以及处理各种可能的情况了。也正因此,同一批生产的机器人,即使被输入了一样的程序,被设置了一样的初始参数,可是,随着机器人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差异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同样的,对于有生命的我们人类而言,道理也一样。即使被输入有固定的潜意识,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收新意识,但始终自我意识可以被自己掌控、升级、优化。也正因此,每个人才会有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每个人的思维意识才会彼此不同,世界才能被创造得五彩斑斓,绚丽多姿。
只是,有时候突如其来的灵感,以及头脑中突然闪现的想法,可能并不是自我意识的创造成果,而有可能是来自维线的传输,或者平行世界里另一个你的意识分享。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