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是城市的神经网络,是连接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座城市都少不了有里程长短的马路。多年生活在湖北武汉,发现这座城市内外马路路网极其严密,状态各有差别,且以工业区和生活区为主,成为一方特色。像在江夏区黄家湖东路沿线,就有一条环岭路,它的里程不长,但由于本身是建在地势高耸的山坡上,因而景观独特。马路周边以工业园区为主,经过数条铁路轨道,多年拆迁改造后,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由于地处城市的远城区,又在新工业区边缘地带,所以对于这条环岭路,可能多数本地土著都没有印象,更不用说外地人了。小编知晓环岭路的存在,也是一次偶然机会,从武昌大道这边的铁路涵洞穿行,经三合街到环岭路,之后向南,穿过黄家湖东路,莫名其妙就闯到环岭路南段。更快速的路线其实是在黄家湖大道上,然后在黄家湖东路绕行,向南就到了环岭路上。与城区的马路街景比较,环岭路这边虽然也是工业区,但建设的密度十分有限,部分区域与乡镇并无两样。
从黄家湖东路路口向南,过船舶物资公司后,环岭路的路基开始变狭窄。一边是物资公司的围墙大院,占据一部分拓展区域,让马路的走向只能向南延申,而刚好另一边的马路路基又在扩建中,施工挡板建设得很高耸。于是,形成两边地势高,中间环岭路主路像是一条凹凸的沟壑,慢慢下沉。机动车开到这里,像是走进了卡丁车里的特殊赛道,一个人和一个路牌都没有后。
之后继续向南,环岭路路面又开始呈现出环绕曲折的形态。一车道宽度的路面,没有行道树掩映,也没有生活区,最近的工业厂房还隔着七八米的空地,围墙时断时续,让人看着环岭路的状态,像是城郊结合部的无人区。好在这样的路段里程有限,走过之后,前面的路面开始变化,明显有一段铁路轨道东西横亘在前,在南北两边都竖着护栏。因为无人管理,实际上护栏已经是常开状态,至于是否真有列车通行,从锈迹斑斑的轨道状态就能猜测出来。
站在火车轨道上,向东西两侧张望。东边是弯曲的路基,被围栏和灌木丛挡住,实际上看不出来走向和走势,只能往西边看。恰巧,西边的铁路轨道里程很短,一眼瞅去,相当于是到了终点(或者说是起点)。站点处由几栋矮旧建筑组成,完全的水泥浇筑出的模子,看着相当坚固,外表挂着牌子,写着站点名字。铁路轨道通在大楼前,边缘处是一座巨大的水泥墩,防撞设计,标志了logo,还有类似牵引的机械装置,与水泥墩隔着很近。
穿过铁路桥,向南走几步,环岭路的模样开始逆转。这边的路面地势完全变形,向下面的低洼地势走去,虽然路面还是水泥,但因为堆积了太多的拆迁石料,已经臃肿不堪。汽车开过去,压出一条条痕迹,泥泞的状态走得艰难。马路路基两边还有堆积的材料,像小山,空气里还有一股垃圾腐败的味道。好在这样的区域不大,前面又出现了工业园和厂房,也是一条马路经过。环岭路在此被分成几条小路,穿过厂房,又汇集到了一起。
有意思的是,走过这一段厂房,前面环岭路上,再此看到了熟悉的铁路轨道。轨道旁边是一座巨型的工业园,厂房数量不多,但大门极其有气势,上面写着某储备粮仓库,妥妥的大单位。也就是说,铁轨是这个单位配套建设使用的,无论物资外发还是内运,打开主闸口的大门,铁路列车直接开到大院里面来。在这个僻静的大山上,有开凿出的铁路和环山公路,至少说明这个地方的“位置”不是一般特殊。
在环岭路上走一圈,感觉非常奇怪,没有一点城市的氛围,反而是乡镇的颜值随处可见。泥泞的路段有,破败的区域有,拆迁还建的地方也存在,让环岭路变成了一块郊区的三无地带。与很多闹市区比较,环岭路没有一点热闹,连仅有的住户和居民也没有,严格说生活设施缺乏,只适合白天工作。不过,随着区域发展,环岭路周边的工业园改造进行时,它正慢慢变得接地气,变成一块热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