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ID:sam_no90
关于这次的机王今年是我第三年参加机王的比赛,第一年的ITX、第二年的无光、到了今年的MOD。这三年的比赛中,我一直再尝试新的DIY技巧,从前年初次尝试制作模组线,到去年尝试3D打印及手动弯折钢管,而今年我决定尝试使用3D建模的方式来进行水冷装机的设计。因为定制机箱+定制零件的关系,我这次需要参与到MOD组比赛中。可能在这个组别中我的机器没有太强的竞争力,但是好歹算圆了自己一个MOD梦。在这次的Bulid-log中,我希望尽可能多的分享一些设计水冷的过程。在借助3D建模辅助装机后,对于设计环节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些可能是我本次更想去分享的内容。像是开箱和配件介绍,我做的比较简单,毕竟没有什么太特殊的零配件。"熵/Entropy"这个名字也算是延续上一届机王“FeRRUM/铁”这个主题了。“熵/Entropy”也是我大学时热力学课程中的一个概念。“熵”代表着系统混乱程度,熵增这种不可逆过程实在是太迷人了。就像是科幻作品中赛博朋克世界中,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中,我们的生活智慧变得一团糟。在A3w的机箱外观改造中,我也在尝试加一些补丁,做出一些混乱、朋克的科技感。▲“熵、Entropy”左右两侧的主视角,整体效果基本还原了3D设计图;外观上我给abostudioA3W机箱做了一些旧化处理,改造部件主要来自于3D打印;▲俯视视角,贴花来自汽车贴纸,将原本贴纸上稍作改造,拼出了“radiatorarea”(冷排区域);▲机身整体外观上的旧化处理:首先打磨机箱边角露出铝合金原色。之后进行喷漆上色,使用模型制作中的“发胶掉漆”技法给平面上增加一些色彩变化;▲侧透定制了两块不同颜色的亚克力。橙色部分会突出机身一些,给侧面造型增加一些立体感;▲背后的拼接概念借鉴于《》限定版的Xbox主机,“电力充足”的贴纸不必多少,自然是源自《EVA》;▲本次主体“熵/Entropy”字牌。字体来出自经典赛博朋克作品《银翼杀手》。部分字符我做了反转处理,呼应最近大热电影《信条》中的熵减概念;▲机身后部装饰,百叶窗栅格中镂空出9、0字符;▲3D打印开关键,并嵌入了红蓝两根氚管,不过氚管的亮度着实比我想象的低太多,就没有单独拍夜光效果。左侧的零件则是水路的放水阀,需要换水的时候只要接上对应水管即可;▲PoweredbySAMNO,这也是对应我最早放出的3D渲染图。配色上非常“红头机”,SAMNO的logo字体也是学习了“NISMO”字体的设计方式;▲水冷整体效果,水路连接方式为:水泵—CPU—冷排—显卡—水泵。管路上则是自弯钢管+亚克力(喷黑)结合的方式;(图中的红色冷排还是黑冰的次顶级GTX,这次新购入的GTR出了点小意外,试水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新冷排漏水。。。我用AB胶做了简单的修补,希望之后能替换上)▲替换改造顶盖后,显卡水冷头并不会突出于侧板,接头到侧板的距离约为3mm。通过水箱、冷排支架的调节功能,将进出水口调节到同一平面,方便连接做出更简洁的水路。图片下方能看到机身外部装饰的螺栓,除了固定装饰零件外,它们也起到了显卡支架的作用;▲风格强烈的EKTorque接头,除了满足功能外,在水冷系统中也是很优秀的装饰。再说一个强迫症的细节处理:镀镍和不锈钢颜色不同,喷漆的黑色也很难和接头完全一致。在接头和水管上我使用了撞色作为间隔(镍-黑-钢,黑-镍-黑),削弱了色差带来的不适。最终的效果让我这个资深强迫症也挑不出什么毛病;▲“爆管”是很多水冷新手恐惧的风险,除了管路设计上的技巧,增加一个泄压阀也极为必要。特别是针对散热规模不大的水冷系统,泄压阀可以让压力保持恒定,避免水温升高气体溶解度下降造成的压力增加;
▲EKVelocityCPU水冷头,线条简洁利落,我心目中绝对的最佳CPU冷头外观,搭配自家Torque接头也是相得益彰;▲显卡—水箱的水管会和显卡电源接口有冲突,这里我用了电源转接头,也完成了显卡电源线的隐身。机箱底部的隐藏的软管则是连接机箱外部放水阀;▲这边再分享下我设计水路的一些原则(我是典型的外观党+强迫症,所以下面这些所谓原则只是个人观点)。首先作为外观党,肯定是外观至上。我并不介意多用点90度、45度的接头(这个水路中有10个90度、3个45度),但是我会避免反复叠加接头去对齐,尽可能的在设计水路阶段就做好对齐的设计(本次装机中的冷排、水箱滑动支架)。水管也是尽可能杜绝在中间插入接头,像是图中水箱—CPU的水管,这里受限于弯管器限制,我无法弯折这样的钢管,相比于中间插入接头保留钢管,我选择了用亚克力管来进行替换。最后在接头上也保持对称处理,像是CPU冷头上其实可以只用1个90度,但肯定是选择使用2个对称后效果更加;▲橙色侧透,也算是致敬了一下《死亡搁浅》中的BB;▲两种颜色的亚克力侧板,让相同的RGB等效也有了不同的色彩;▲EKVelocity全金属冷头为12vRGB灯效,但微星Zi主板并没有12vrgb灯头。我选择了接12v风扇供电的方式来为CPU冷头点灯;▲镀镍侧板和镀镍接头为RGB灯效增色不少;配置单▲配件全家福▲即便是SP51的K,也是可以上5G的,跑个分看看。不过日常使用中我还是选择默频;▲内存跑分,这次我只开启了XMP。等后续有时间再做具体优化,看看能不能冲击下更高的频率;▲到了本次的重点测试了——“双烤”。其实直到测试前我心中也一直有疑虑,单能不能Hold住,水分会不会很高,温度会不会爆炸。这次的K和Super都是在默认状态下进行的测试,室温26度、系统风扇拉满。双烤15min左右温度进入稳定状态,CPU84℃、GPU50℃,从GPU温度反推水温在40度左右,水分提升15度左右,还算可以放心用的成绩,不用担心高温爆管的问题。但是84的CPU温度也暴露出来CPU水冷头效能的问题,退而求其次选择的GTX冷排也未让整套系统的散热能力达到最大化。等后续有机会,再进行一次EKMagnitude+黑冰GTR的全面升级,看看顶级水冷配件还能为这套系统提升多少。▲最后惯例是桌面照,没做整理,还是杂乱的日常状态好了今年的机王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也借此机会初尝MOD圆了多年来的MOD梦。如果还有机会,我们明年机王再见,PeaceOut!
Work-log
这次的装机其实在疫情期间就在筹备了。上次O11D也算用过了ATX,这次还是想装个帅一点的ITX。如果要是“帅”的话,分体水冷一定是必须的。小型化的ITX+分体水,最优解就是应该就是NcaseM1,DDC+双的配置,面对高端主机的发热量也能游刃有余。但这样一款经典的机箱,也就意味着能想到的方案应该也都有人做过了。再加之疫情原因Ncase